莱芜区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凭借山水相融的自然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山水为底色、以物产为特色、以人文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康养为纽带,不断创新聚力,旅游与康养产业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省会“东强”核心增长极、“南美”靓丽新名片,将莱芜区建设成为极具生态和齐鲁特色的高品质文旅胜地。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围绕消费升级的需要,各级文旅部门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丰富景点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由观光旅游向集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更高需求。年初,省财政厅会同省文旅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财政激励政策实施方案》,确定从2022年到2024年,每年评选确定10个文旅康养强县,给予资金、金融、土地等系列激励政策。
莱芜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0家国家A级景区、1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房干村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示范基地;雪野街道是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培育出雪野山居、故乡的云等“泉城人家”精品民宿16家。区内康养机构门类齐全,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1049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6家,开放床位4000余张;莱芜医药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42家,规上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现有养老机构8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家,城乡日间照料中心33家,农村幸福院357家,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相结合的康养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旅康养体系,为莱芜创建成为省级文旅康养强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取得成效
(一)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文旅康养强县。继去年年底获评第三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后,今年6月,莱芜区再次获评首批“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的荣誉,并获得省级专项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两块“金字招牌”,既是对一个莱芜区的综合承载力、核心吸引力、经济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环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重要认可,为莱芜文旅康养和全域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全域旅游品质不断提升。2022年,山里老家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已达20家,占比近全市四分之一;王老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鹁鸽楼村入选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独路村、大罗圈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精品民宿蓬勃发展,2022年我区又有73间客房获评“泉城人家”民宿,雪野山居7间客房被评为五星级民宿,故乡的云、山中石筑入选市级民宿集聚区,创意设计评比中,雪野山居获一等奖、山中石筑获二等奖。
(三)文旅康养产业加速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已纳入全区重点打造的产业体系,将全区资源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配置,以文旅康养产业为翘板,全力打造“文旅胜地 康养之都”。深入谋划,精准发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医养结合、农康融合”旅游康养新业态,积极打造重点文旅康养项目,推动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雪野养生休闲度假小镇、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项目、房干森林康养旅游基地等32个重大文旅康养项目建设,助力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多元化的资源禀赋是启动创建的最美底色
莱芜区位于泰山东麓、齐鲁腹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峰绵延、河流纵横、山水叮咚。全区目前已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9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这里山水秀美,“五山两水一湖一池”的生态禀赋得天独厚,入眼即是画、处处皆美景,可畅享山水养眼、清爽养肺、运动养身之福。这里物产丰富,“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三红一白”特色鲜明,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莱芜香肠、雪野鱼头、莱芜羊汤,让人尽享舌尖上的美味。这里人文荟萃,管鲍分金、孔子观礼、长勺之战,千年弦歌不辍、崇鲁礼而尚齐风;5项国家级、24项省级、1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齐鲁古长城、莱芜“古八景”、代表地方特色标识的钢铁博物馆等“五馆一院”,成为点缀全域旅游的颗颗明珠。随着省级文旅康养强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打造,莱芜区一定可以惊艳世人,成为打卡胜地。
(二)全方位的推进机制是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最佳保障
莱芜区高度重视省级文旅康养强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综合打造极具生态和齐鲁特色的高品质文旅康养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是坚持全空间规划。立足8大主类、292个旅游资源单体,全区一体、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等系列规划,构建“双核引领、三带串联、四区共建、五大集群支撑”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二是坚持全产业链接。把文旅康养纳入全区重点打造的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水城、绿城”,以旅游产业化助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共进,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全要素保障。对资源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配置,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规划建设了一批旅游道路、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健身步道,建设“快行慢游”的路网游览体系。加大全域旅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覆盖。四是坚持全社会参与。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制定出详细工作方案,逐条梳理,逐项研究,分类建立台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绩效单”;组建文旅协会等行业组织,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文旅康养和全域旅游创建格局。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全区接待游客、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旅游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创新性的示范做法是创建成功的最大亮点
一是突出借力借势。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济莱区划调整、济南市“南美”战略机遇,紧扣“省会城市副中心”定位,探索“旅游引领”的区域联动模式,让省会城市经济圈3000多万人“来一场‘说莱就来’的旅行”。二是突出头部带动。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为节点,建设旅游公路串联各景点,打造“廊道牵引”的全域共振模式,加速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齐长城(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房干村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三是突出红色文化。莱芜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山东省工委旧址、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五馆一址”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各个时期,通过深度发掘、精品打造、串点成线,打造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风景线;同时提炼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敢打必胜,听党号召、无私奉献”的历史文化基因,激发全区人民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为加快创建成为文旅康养强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朱荷宇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
章丘: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奋力开创济东强区建... 01-09
历城区法院依法履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