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重磅文件: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
|
||
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河段复航……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赋予山东更大改革自主权。到2035年,山东成功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常规性长期性关口,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 《意见》提出,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并举,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在发展导向方面,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盘,依托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探索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牵引,强化底层技术突破,汇聚海量数据,丰富产业应用场景,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水资源深度节约集约利用和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强探索创新。 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显着优化,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提供,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水平全国领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显着改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到2035年,山东成功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常规性长期性关口,努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展动能持续转换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定型,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推动青岛经济南至郑州、西安通道建设 在降碳提质并举,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要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其中,支持山东以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一业一策”制定改造提升计划。促进钢铁、石化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产能向沿海地区园区集中。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产能实现应退尽退,推动重要钢铁产业基地工艺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减量替代要求,对存量项目积极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优化能源和交通结构方面,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和结构。其中,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原则上不再新建自备燃煤机组。大幅压减散煤消费,提升胜利油田、渤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水平,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山东段)、沿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山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利用鲁北盐碱滩涂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等建设规模化风电光伏基地。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胶东半岛有序发展核电,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推动“绿电入鲁”,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新建特高压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青岛经济南至郑州、西安通道建设,加快建成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河段复航。 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 提升云计算能力 根据《意见》,将推动数字绿色文化赋能,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以石化、高端装备、纺织、家电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汇聚运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打造国际一流的智能家电、轨道交通、动力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梯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在培育壮大数字产业中,构建“5G+光网”双千兆高速网络,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大力提升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网络安全等数字优势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光电子、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创新突破,前瞻布局未来网络、碳基半导体、类脑计算等未来产业。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提升云计算能力,完善国家级、省级及边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 在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新兴产业集群中,建设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基地,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促进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实施现代渔业“蓝色良种”工程,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打造集成风能开发、氢能利用、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建设等的海上“能源岛”。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在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中,支持山东布局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 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中,将深入发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独特魅力,建设“好客山东”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着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好蓝天保卫战消除重污染天气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意见》明确,要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其中,高质量建设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支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矿山等领域按程序稳步重组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科技设施、科研数据、技术验证环境与中小企业共享共用,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支持山东探索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实行“一人一策”。通过事业育才、政策聚才、柔性引才等模式,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实行科技攻关“赛马制”、“揭榜挂帅”,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将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汇能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其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比例和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开展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加强黄河口地区、东平湖蓄滞洪区综合治理,确保黄河下游长久安澜。研究论证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工程线路布局。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沿海岸带、沿黄河、沿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和鲁中山区、鲁东低山丘陵等生态屏障,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全面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沿海防护林、河口等保护修复,探索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 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有效遏制臭氧(O3)浓度上升,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搬迁入园,消除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污染治理。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受污染耕地、矿区用地等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全面排查、坚决防止污染项目向农村地区转移。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支持山东更多行业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按照《意见》要求,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其中,提升省内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水平,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集约发展,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提升鲁西、胶东、鲁南地区发展水平,促进协同互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在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加大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空间、泄洪通道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水平。 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扶持。 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将促进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坚决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探索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路径。依法推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 建设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结合山东实际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改革。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打造场景牵引、数据驱动、智能高效的数字政府,实现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 在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中,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作用,深化与有关国家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积极支持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发挥与日韩等东亚国家深度合作优势,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推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改革开放任务加快落地。 在组织实施时,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和改革探索,加强统筹协调。其中,赋予山东更大改革自主权,在科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化创新发展等领域优先开展探索实践。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