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平阴民俗献礼“国字号”赛事
        发布日期:2022-07-16 07:59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次 字体:【

        7月15日上午,在第七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主会场玛钢体育馆内,舞台上30多名表演者身穿古代服饰,手持道具,在锣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做出各种古怪而诙谐的动作,舞姿和乐器配合默契,舞者边跳边逗乐,格外热闹风趣。

        “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是平阴民间特色舞蹈《加古通》,亦称‘打长板’。队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彩排,明天将在第七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开幕式上进行演出。”平阴县文化馆馆长程亚飞表示,这次全国铸造大赛的举办让平阴县成为全国的焦点,接到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任务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表演既有内涵、新意,同时还能体现平阴特色。《加古通》流传于平阴一带,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该舞蹈被定为开幕式表演节目。

        据介绍,《加古通》用打击乐伴奏,演出时舞者手中道具夹板与锣鼓配合,会发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声响,由此而得名。舞蹈历史久远,源于古时祈雨祭祀活动。表演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盼雨”主要表现天旱无雨禾苗枯死,官民盼雨的焦急心情;第二部分“踩鏊子”主要表现了县官为民请命,赤脚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苍天,虽双脚烙得疼痛难忍,仍然神色自若,不住地与身边两名随从说笑逗趣;第三部分“官民同乐”主要表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官民在雨中追逐嬉戏的热烈场面。

        敲定舞蹈后,选拔演员成了新的难题。“之前的队员大部分年龄已经70多岁,不再适合高强度的表演,为此我们在一个月前开始招募新的表演队员。”县文化馆舞蹈老师石维菊表示。在发布招募令后,群众高涨的报名热情让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经过选拔,舞蹈队员很快集结完毕,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训练。

        虽然经过层层选拔,但专业出身的演员毕竟还是少数,队员们只能通过不断练习尽快掌握舞蹈。一次完整的舞蹈表演全程需要7分多钟,持续高强度的跑跳对每位队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队员们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也50多岁了,每天都在练,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这么高的强度大家从来没说过累。”石维菊说,大家的坚持是源于对舞蹈的热爱,更是为家乡举办国字号大赛作贡献的赤诚之心。

        “做‘挖步’这个动作的时候再用力一点,才能表现出地面的滚烫”“表演的场地比咱们彩排的要小,表演得根据场地再调整一下”……彩排刚刚结束,队内年龄最大的孟建民一边脱下早已被汗水打湿的表演服装一边跟老师和队员们交流着。“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我们一定精益求精,将最好的‘加古通’呈现在舞台上,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们了解平阴的传统文化!”孟建民说。

        编辑:吴晓璐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