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R&D经费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济南研发投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不大、强度不高、结构不优等短板仍较突出。当前,济南已站上万亿GDP的新发展赛道,城市发展模式须从量的积累加快转向质的提升,依靠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从投入总量看,济南市全社会R&D经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投入总量仍然较低,投入强度不高、在全国全省处于中游水平,与头部城市差距不断扩大,面临“离标兵越来越远、被追兵赶超”的形势。从投入结构看,全社会R&D经费集中投向试验发展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从投入主体看,企业作为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扭转;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投入的第二、第三大构成,驻济高校在国内高校中研发实力不突出,科研院所研发活动不活跃,不足以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济南”建设的需要。从资金来源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其他各方参与的投入体系比较稳定。呈现出上述特点,既有城市综合实力、产业结构等发展基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体系、政策落实等工作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主体少,工业综合实力不够强。二是高校、大院大所少,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尚未显现。三是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的政策和投入不到位。四是监测分析不够及时有效。
提高我市R&D经费投入,既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性问题,也须尽快突破制约研发投入的工作性问题。
一、完善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市统筹。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全面梳理研发投入现有促进政策,查漏补缺,突出对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社会资金投资企业研发的支持。三是抓好政策有效落实,加强科技、统计、财政、发改、工信等多部门联动,增强工作协同,确保及时兑现落实。四是完善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预测、决策、实施、绩效等方面的评估闭环,健全评估标准和规范,更加精准地评价研发投入效益,引导投入结构优化与绩效提升。五是加大对区县R&D投入考核权重,引导各区县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各方研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的投入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加大投入。通过政府性基金领投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初创型、创业型科技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通过股权或债权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社会捐赠、慈善基金等措施来增加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牵头的重大项目。
三、夯实高校院所研发基础,充分发挥其研发主力军作用。一是支持驻济高校院所争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二是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三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完善资格认定、评估、补助等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尽快发挥作用。四是密切校地、院地合作,校地双方构建“主管部门+专业运营公司+专家联合会+专业基金+专业中介”服务团队,共同为入驻项目提供从创业到孵化研发再到加速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成果转化。
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健全定期监测通报制度,对企业数据进行查漏补缺,全面梳理摸排驻地相关单位研发活动开展情况,力争全面真实反映市域研发活动相关情况。同时,加强研发统计队伍建设,支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专职统计岗位,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统计培训力度,做好“一对一”精准指导,保证数据质量。
市政府研究室 2022-04-11 10:31:52
全社会R&D经费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济南研发投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不大、强度不高、结构不优等短板仍较突出。当前,济南已站上万亿GDP的新发展赛道,城市发展模式须从量的积累加快转向质的提升,依靠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从投入总量看,济南市全社会R&D经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投入总量仍然较低,投入强度不高、在全国全省处于中游水平,与头部城市差距不断扩大,面临“离标兵越来越远、被追兵赶超”的形势。从投入结构看,全社会R&D经费集中投向试验发展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从投入主体看,企业作为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扭转;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投入的第二、第三大构成,驻济高校在国内高校中研发实力不突出,科研院所研发活动不活跃,不足以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济南”建设的需要。从资金来源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其他各方参与的投入体系比较稳定。呈现出上述特点,既有城市综合实力、产业结构等发展基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体系、政策落实等工作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主体少,工业综合实力不够强。二是高校、大院大所少,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尚未显现。三是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的政策和投入不到位。四是监测分析不够及时有效。
提高我市R&D经费投入,既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性问题,也须尽快突破制约研发投入的工作性问题。
一、完善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市统筹。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全面梳理研发投入现有促进政策,查漏补缺,突出对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社会资金投资企业研发的支持。三是抓好政策有效落实,加强科技、统计、财政、发改、工信等多部门联动,增强工作协同,确保及时兑现落实。四是完善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预测、决策、实施、绩效等方面的评估闭环,健全评估标准和规范,更加精准地评价研发投入效益,引导投入结构优化与绩效提升。五是加大对区县R&D投入考核权重,引导各区县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各方研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的投入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三是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加大投入。通过政府性基金领投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初创型、创业型科技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通过股权或债权形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社会捐赠、慈善基金等措施来增加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牵头的重大项目。
三、夯实高校院所研发基础,充分发挥其研发主力军作用。一是支持驻济高校院所争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二是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三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完善资格认定、评估、补助等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尽快发挥作用。四是密切校地、院地合作,校地双方构建“主管部门+专业运营公司+专家联合会+专业基金+专业中介”服务团队,共同为入驻项目提供从创业到孵化研发再到加速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成果转化。
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健全定期监测通报制度,对企业数据进行查漏补缺,全面梳理摸排驻地相关单位研发活动开展情况,力争全面真实反映市域研发活动相关情况。同时,加强研发统计队伍建设,支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专职统计岗位,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统计培训力度,做好“一对一”精准指导,保证数据质量。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