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据尤其是涉及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务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未经本人(企业)授权,法律上不允许将其开放给社会。在政务数据开放中,如何确保取得个人(企业)授权,如何确保不泄露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直是制约政府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瓶颈。为破解这个难题,济南市积极创新探索,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防抵赖、隐私保护、可追溯等特点,首创“政府数据上链+个人链上授权+社会链上使用+全程追溯监管”数据可信共享新模式,实现“还数于民”“精准授权”,保障企业和个人对公共数据的决定权和知情权,由企业和个人决定自己的公共数据是否向第三方提供。
一、主要做法
1.数据“链上传输”,变“静态”政务数据为“可流动”的个人资产。济南市大数据局成立后,把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作为核心任务,构建全市统一大数据平台,实施“数聚赋能”、融合应用、创新突破等专项行动,累计梳理数据资源目录9000余项,挂载各类数据服务超过1万项,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已被打破,政务数据部门间共享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根据现有法律,户籍、房产、车辆、婚姻、社保等涉及个人的数据和纳税、用水用电等涉及企业的数据未经本人(企业)批准,政府部门无法直接向社会开放。为解决政务数据授权问题,济南市充分利用区块链防篡改、防抵赖、隐私保护、可追溯等特点,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授权、智能加密、还数于民、价值传递”的新理念,建成“泉城链”平台,在全国首创“政府数据上链+个人链上授权+社会链上使用+全程追溯监管”政务数据可信共享新模式,最大程度拓展了公共数据开放的广度、深度,创新了公共数据授权开发利用模式。截止目前,已经实现194项政务数据“上链”,并在“爱山东.泉城办”政务APP开通“数字保险箱”模块,以个人数据资产的形式向个人返还,成为个人的“流动资产”,让“沉睡”的数据变成“活跃”的资源,充分释放了公共数据价值。
2.平台“统建共用”,打造“三位一体”统一政务区块链平台。“泉城链”平台由区块链基础设施、数字保险箱、数据资源管理中心三大系统组成,形成数据价值传递全链条,解决了数据持有方、权属方和使用方之间的数据壁垒、信息不对称以及隐私安全等问题。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数据加密传输通道,并开设链上账户,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加密传输;“数字保险箱”是个人和企业的数据“文件柜”,让后台数据成为可视化的资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提供“泉城链”主体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流转监控管理。为杜绝重复建设、防止形成新的数据孤岛,济南市以“泉城链”为基础,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区块链平台,建立泉城链服务体系,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体化的高性能区块链支持服务。各区县市直各部门不再建设独立的政务区块链应用,有“上链”需求的,统一向市大数据局申请“泉城链”服务。组织各区县市直各部门认真梳理本地区、本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将推动数据向个人(企业)返还作为本单位数据开放和信息公开的重要工作内容,将涉及个人和企业的数据,包括档案记录、信息记录、电子证照、批文批复等数据资源全部“上链”。各部门政务数据“上链”后,数据存入企业和个人“文件柜”,个人和企业对“文件柜”中的数据资产进行自主管理,通过“扫码”“转账”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账户”数据资产,精准授权给企业社会使用。“泉城链”平台将“静态数据”转变为“流动资产”,实现数据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安全共享和数据价值的有效传递。
3.安全“全方位保障”,多方共建规范运行应用生态。泉城链平台通过国产区块链技术实现了“链上”数据的安全保障,“链下”数据则通过“制度+管理+技术”实现全方位保障。以市长令的方式出台《济南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对公共数据管理的生成、汇聚、开放、流通、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明确和规范;济南政务云构建以密码为基础支撑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各类应用和数据提供国产密码技术支撑;建设公共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大数据平台和主要应用场景数据安全实时监管。济南市形成了“数据安全监管平台+政务云密码体系+泉城链平台”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数据流转全程溯源、数据使用全程监管、核心数据国产加密。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进度,组织制定《“泉城链”信息安全使用管理规范》,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合规使用个人和企业数据资源提供行动指南。编制《金融领域“泉城链”应用数据字典》,进一步规范泉城链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对已上链及待上链数据进行整理,供金融机构查阅应用,服务特色化金融产品开发。市大数据局会同人行济南分行营管部等单位完善监管机制,对链上数据信息流转、链下数据应用等进行全流程监管,实时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需求和应用成效,保障信息安全。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和黄河流域一体化区块链平台,构建区域性区块链“联盟链”,推动区域内数字资源可信流转。鼓励符合上链要求的企事业单位“上链”,为社会主体信息流转提供可信通道,逐步打造应用生态,降低社会信用成本,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是在“利企”方面,实现“数据多跑路”。“泉城链”应用于金融领域,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为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对银行实现批量获客、产品精准服务、客户秒申秒贷、贷款随借随还、贷后风险管控全流程数字化业务功能,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为金融机构创新普惠型产品拓展了新的平台,为有效解决小微客户准入、融资、担保等困境提供了更多路径。
改革前,金融机构对客户提交的资料信息需现场核验或核实,既费时又费力;改革后,金融机构根据政府开放的数据,无需现场核实即可全面了解客户真实现状,直接在线完成评估授信,既提高了金融机构办事效率,又降低了服务成本。2021年1-5月,各银行机构实际获取数据16640人次,成功办理业务6864笔,授信19.9亿元。其中,发放信用贷款6.6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泉城链”已在全市金融机构推广,已经接入5家银行,正在对接9家,成功将公安、民政、社保、公积金等部门的政务大数据应用到乐分易、市民贷、应急贷等10款普惠金融信贷产品中。银行贷款业务由过去最少跑3次、带5份材料、需10-15个工作日,升级为动动手指即可“秒批”“秒办”,为企业和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是在“惠民”方面,实现“群众少跑腿”。充分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等优势,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新生儿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若干政务服务事项足不出户办理,实现事项自动受理、智能审查、自动反馈,开启“秒批秒办”和“不见面审批”时代。“泉城链·数字保险箱”已实现20个部门194项数据资产向个人及企业返还,实现材料信息、办理证照等数据跨部门即时推送、实时共享、协同审批,破解服务对象多头跑腿、重复填报等问题,高新区政务服务自系统上链以后,实现新开办企业“最多跑一次”、最快35分钟拿到营业执照和公章,为21000多家企业开办实现了一次办好,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50000多项,平均办理时间降低31%,为3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办事群众建立了专属的区块链数字保险箱。
三是在“数据安全”方面,实现“链上能破题”。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大数据平台中的个人及企业数据隐私保护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银行等社会机构又迫切需要共享政府平台的客户数据。新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数据流转机制的双重安全保障,实现数据流转过程可监管、可追溯、权责清晰,政府机构在开放数据时没有安全顾虑,个人和企业自行授权社会机构使用,没有泄露之忧,有效破解了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编辑:李波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 09-18
习近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08-16
深圳出新政加强房屋租赁监督管理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