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重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本建成门类齐全、产品多样的制造业体系,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对重庆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促进“渝鲁产业合作”亦写入其中。现摘录如下。
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到203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重庆制造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发展水平迈入国内领先梯队。
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推动领军企业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工业设计发展,实施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程。推行“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新应用场景—新市场需求—新产业孵化”等新兴产业培育范式。
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能力显着提升。加强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研发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能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重点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应急预案,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引导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
四、加强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健全制造业标准体系,主导推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重庆造”知名品牌,加强品牌关键内涵归纳提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推广“渝见美品”等品牌推介模式。
五、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渗透,提高智能生产装备、信息系统普及程度,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深入推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增加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供给。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六、促进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促进制造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发展协作,建设一批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更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鲁产业合作等通道和平台作用,有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配置。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七、推动园区特色集群发展
推动各产业园区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形成支撑强劲的特色产业。支持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等战略性、基础性环节,市区联动打造一批市级重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推动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建设。
八、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
一是空天开发。做大通航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形成小型运载火箭小载荷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引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领域企业。二是基因技术。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促进基于基因编辑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三是未来材料。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加强空天、深海、深地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四是光电子。加快建设国家硅基光电芯片技术高地;加强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其他光电子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9-23 13:35:49
按:重庆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本建成门类齐全、产品多样的制造业体系,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对重庆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促进“渝鲁产业合作”亦写入其中。现摘录如下。
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到203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重庆制造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发展水平迈入国内领先梯队。
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推动领军企业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工业设计发展,实施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程。推行“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新应用场景—新市场需求—新产业孵化”等新兴产业培育范式。
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五基”能力显着提升。加强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研发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能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重点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应急预案,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引导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
四、加强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健全制造业标准体系,主导推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重庆造”知名品牌,加强品牌关键内涵归纳提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推广“渝见美品”等品牌推介模式。
五、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渗透,提高智能生产装备、信息系统普及程度,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深入推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增加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供给。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六、促进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促进制造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产业发展协作,建设一批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更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鲁产业合作等通道和平台作用,有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配置。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七、推动园区特色集群发展
推动各产业园区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形成支撑强劲的特色产业。支持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等战略性、基础性环节,市区联动打造一批市级重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推动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建设。
八、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
一是空天开发。做大通航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形成小型运载火箭小载荷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引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领域企业。二是基因技术。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促进基于基因编辑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三是未来材料。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加强空天、深海、深地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四是光电子。加快建设国家硅基光电芯片技术高地;加强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其他光电子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