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西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等四项重要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科学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不断充盈、资本市场风险稳定可控、上市挂牌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到2025年,力争全市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20家以上,高科技属性上市公司占比逐年提升。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500亿到1000亿级支柱企业5家,100亿到500亿级重点企业20家,全市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提升。
二、每年挖掘市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75家。一是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坚持“一企一策一专班”,加快推进已在陕西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的上市申报和辅导验收工作。深入开展“未来之星TOP100”和“龙门榜TOP20”评选工作,入选未来之星的企业直接纳入西安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入选龙门榜的企业推荐纳入陕西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不断壮大后备力量。每年挖掘市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75家,向证监局推荐辅导企业不少于20家。二是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助推高质量发展。抢抓注册制改革新机遇,积极拓展“龙门行动”计划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常态化开展“上市登门行”活动,研判分析、及时疏通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严格落实《西安市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奖励办法》及区县、开发区相关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的积极性。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用好全球创投峰会等平台资源,引导创投风投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西安市优质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夯实区县、开发区责任,将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并购、风险化解、质量提升等纳入工作考核,形成“上下齐心抓上市”的工作热潮。积极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在西安市设立基地的作用,助推西安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支持募投机构做优做强,培育本土创投机构。依托西安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重要契机,大力发展风投、创投、产投,完善募投行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本土创投机构,吸引全国知名创投机构来西安投资、在西安落户。发挥“丝路股权投资联盟”积极作用,打造市内外私募基金领投接转的生态圈。落实证监会《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三创四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三、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针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分类分层开展培训,规范其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行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二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和分拆上市等方式,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资源重组。支持上市公司稳妥有序开展境外并购,做好资金筹措、风险防控和境内外业务整合,打造行业龙头。推动主营业务不景气、融资功能弱的上市公司以有效资本、资产为依托,开展跨行业并购重组,注入新资产,培育新主业。鼓励各类并购基金、股权基金参与企业并购,鼓励银行机构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三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各类债券和证券化产品等多元化方式融资,推动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上市公司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上市公司、股东开展长期限债务融资,优化资本结构。引导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依规对接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助力直接融资。四是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增加科研投入等方式,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为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硬支撑”。引导上市公司利用资本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相关产业配套链、信息技术链和金融服务链等配套产业共同进步,形成上市公司与配套公司联动发展新格局。
四、督促退市上市公司提前制定,退市风险处置预案。一是妥善处置上市公司风险,积极稳妥化解股票质押风险。配合省级部门做好上市公司市场化纾困和政策性纾困工作,妥善处置股票质押风险。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依法合规参与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二是及时处置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风险。督促退市上市公司提前制定退市风险处置预案,确保平稳退市。支持投资者依法维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策支持。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对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时,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依托宏观政策、金融稳定等协调机制,加强协作联动,落实好产业、金融等方面的纾困惠企、增信保障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9-13 16:25:12
按:近日,西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等四项重要政策,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科学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不断充盈、资本市场风险稳定可控、上市挂牌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到2025年,力争全市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20家以上,高科技属性上市公司占比逐年提升。到2025年,力争培育1000亿级龙头企业4家,500亿到1000亿级支柱企业5家,100亿到500亿级重点企业20家,全市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上市公司市值大幅提升。
二、每年挖掘市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75家。一是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坚持“一企一策一专班”,加快推进已在陕西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的上市申报和辅导验收工作。深入开展“未来之星TOP100”和“龙门榜TOP20”评选工作,入选未来之星的企业直接纳入西安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入选龙门榜的企业推荐纳入陕西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不断壮大后备力量。每年挖掘市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75家,向证监局推荐辅导企业不少于20家。二是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助推高质量发展。抢抓注册制改革新机遇,积极拓展“龙门行动”计划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常态化开展“上市登门行”活动,研判分析、及时疏通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严格落实《西安市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奖励办法》及区县、开发区相关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的积极性。发挥好各类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用好全球创投峰会等平台资源,引导创投风投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西安市优质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夯实区县、开发区责任,将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并购、风险化解、质量提升等纳入工作考核,形成“上下齐心抓上市”的工作热潮。积极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在西安市设立基地的作用,助推西安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支持募投机构做优做强,培育本土创投机构。依托西安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重要契机,大力发展风投、创投、产投,完善募投行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本土创投机构,吸引全国知名创投机构来西安投资、在西安落户。发挥“丝路股权投资联盟”积极作用,打造市内外私募基金领投接转的生态圈。落实证监会《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三创四新”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三、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针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分类分层开展培训,规范其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行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二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和分拆上市等方式,围绕主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资源重组。支持上市公司稳妥有序开展境外并购,做好资金筹措、风险防控和境内外业务整合,打造行业龙头。推动主营业务不景气、融资功能弱的上市公司以有效资本、资产为依托,开展跨行业并购重组,注入新资产,培育新主业。鼓励各类并购基金、股权基金参与企业并购,鼓励银行机构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三是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各类债券和证券化产品等多元化方式融资,推动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上市公司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支持上市公司、股东开展长期限债务融资,优化资本结构。引导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依规对接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助力直接融资。四是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增加科研投入等方式,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新突破,为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硬支撑”。引导上市公司利用资本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相关产业配套链、信息技术链和金融服务链等配套产业共同进步,形成上市公司与配套公司联动发展新格局。
四、督促退市上市公司提前制定,退市风险处置预案。一是妥善处置上市公司风险,积极稳妥化解股票质押风险。配合省级部门做好上市公司市场化纾困和政策性纾困工作,妥善处置股票质押风险。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依法合规参与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二是及时处置上市公司退市风险。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风险。督促退市上市公司提前制定退市风险处置预案,确保平稳退市。支持投资者依法维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策支持。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对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时,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依托宏观政策、金融稳定等协调机制,加强协作联动,落实好产业、金融等方面的纾困惠企、增信保障政策,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