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济南市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原则,组建工作专班加快审批管理系统建设,10月8日,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贯通省、市、区三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一是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听取改革方案汇报,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赴厦门参加全国改革培训会,多次调度改革进展情况;分管副市长靠前指挥,研究工作方案,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多规合一”组、审批流程组、审批系统建设组、政策法规组和工作督导组6个专项工作组,负责整个改革工作的组织推进与统筹协调。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上下沟通和反馈机制,市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与国家、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对我市改革工作的支持。形成市级部门联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会同市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等相关部门召开26次系统对接会,10多次业务研讨会,对接业务系统35个,并对200余个功能模块进行几千次测试。三是加大督导培训。定期对改革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召开4次全市工作督导会,对工作推动不力的部门进行约谈,全力推动改革进展。通过召开区县全流程审批人员培训会和灵活多变的网络在线直播培训等方式,分8次共培训区县审批人员1500余人次。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聚焦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发力
搭建起统一信息数据平台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济南市按照全流程、全覆盖要求,建成贯通省、市、区三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一是向上贯通。6月底前完成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含“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系统)与国家、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对接,通过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核验。系统上线试运行后,与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数据共享,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个赋码”;在山东政务服务网济南站点增设审批管理系统入口,实现“一口受理”;项目审批每个阶段实行 “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二是横向整合。按照“横向到边”的原则,对接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35个业务系统,打破“信息孤岛”,统一受理平台,实现全流程审批结果资源共享。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信息模块,与“信用济南”资源共享,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三是向下延伸。按照“纵向到底”的原则,管理系统覆盖我市全部区县及功能区,目前正在天桥区和章丘区试点运行,试运行成熟后将在各区县进行复制推广。
三、突出改革创新,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审批效率
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由审批事项多系统运行向“一个系统”统一的重大转变,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践创新,也是我市推进“一次办成”改革、打造“在泉城全办成”金牌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一是审批过程全覆盖。系统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搭建,审批流程四个阶段的所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系统运行,实现部、省、市三级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对接。二是“一张蓝图”实现“多规合一”。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环境、林业等各类空间规划进行叠合分析,结合已有的基础现状数据、控规、专业专项规划和规划管理数据一并纳入,初步形成济南市“一张蓝图”。建立“多规合一”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资源框架体系,建成4大类、11中类、40余个专题数据库,实现部、省、市三级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对接。三是实行一张表单申请。项目审批每个阶段实行 “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四是系统化减少申报材料。系统启用后,原17个部门74个审批事项81套表单减至4套,减少95%;表单信息要素由1964个减至1131个,减少43%;申报材料由511个减至163个,减少68%。
省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1月6日在我市召开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现场会。人民网、信用中国(山东)、大众网、山东商报等对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进行了报道。下一步,济南市将进一步从“用户”视角,不断提升完善审批管理系统全周期审批、公共服务、中介服务、帮办代办服务等方面功能,提升便利度。加快制度制定,加大培训力度,严格监督考核,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进一步推进改革措施落地落实,全力打造“在泉城全办成”的审批服务品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编辑:时金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