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济南北依黄河、南靠泰山,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拥有4600余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全市下辖10区2县,总面积102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7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0万人。
济南是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古城与商埠并举,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济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1处、名镇2个、名村(传统村落)69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437处、历史建筑234处、普查历史建筑303处、国家级工业遗产8处、名泉95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处。
济南拥有“东亚文化之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古城街区保护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2019年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百花洲是国家文旅部挂牌的全国唯一城市中心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历史建筑普查测绘建档工作在2021年全省名城保护工作现场观摩会上做经验推广。
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名城特色为己任,先后投入资金30余亿元,精准推进古城商埠保护、文物修缮、名泉保护等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名城保护管理机制,市级层面设立省会名城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区级层面成立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架构起“市级决策-部门指导-区县实施”的管理闭环。
二是坚持法护名城,出台《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系列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法定规划依据,1993年、2019年国务院、省政府分别批复两版名城保护规划,完成3处历史街区、1处传统风貌区、2处名镇、69处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144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四是持续开展历史资源普查。除在全市域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名单认定外,逐步完善革命文物、传统地名、工业遗产等保护名录。
五是聚力规划实施,加强体检评估,以“中优”战略为契机,实施历史街区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泉池景观恢复、西城墙遗址保护等项目,推动山城互看视廊内超高建筑东湖大厦、千佛山北广场、佛慧山北入口建筑的拆除工作,重塑泉城特色风貌带。
三、活化利用情况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吸收各类资金约130亿,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是激发历史城区活力,编制古城、商埠区8个近期启动项目规划设计,完成芙蓉街整治、百花洲一期和融汇老商埠等项目。
二是挖掘文旅资源价值,形成山东省委旧址、长清大峰山等红色文化、孝堂山孝文化、莱芜小三线等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建设齐长城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三是活化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功能,推出胶济铁路博物馆、职工剧院、成丰面粉厂博物馆等一批具有社会效应的示范案例。
四是推动名村(传统村落)活化振兴,形成朱家峪、三涧溪、石子口、卧云铺等一批特色村落。
四、信息宣传情况
一是加大信息推送的广度。济南名城立法、第三批历史建筑公布挂牌等工作信息分别推送至“中国建设报”公众号和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
二是积极运用“科技+”宣传手段。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专栏,做强“名城济南”“济南古城历史街区”微信公众号和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平台,开启济南名城“掌上游”。
三是编制各类特色图册和文创产品,七十二名泉图册、名城济南宣传手册、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地图得到了各级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是组织原住民成立名城保护志愿队,通过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进社区等形式切实走近百姓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