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以后,脱贫攻坚将进入全面收官和巩固拓展成果的“后扶贫时代”。如何抓好后扶贫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成为摆在面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新问题。平阴县孝直镇精心打造“N+1”智慧扶贫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时、全科、全优“三全”服务,为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破解后扶贫时代如何做好即时服务、长效服务难题给出了积极有益探索。
一、着眼新未来,脱贫攻坚面临三大难题
2020年以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贫困”终结,“相对贫困”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后扶贫时代将呈现出系列新问题。
一是重返贫困成为后扶贫时代不容回避的挑战。随着各级扶贫政策不断落地见效,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贫困人口作为弱势群体,“老弱病残”仍占绝大多数。在孝直镇,全镇721名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口193名,仅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口就有112名,他们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难以靠造血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不同程度存在返贫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突遇意外、大病、就学等大额支出情况,极易造成支出性贫困导致返贫。二是相对贫困成为后扶贫时代深化治理的重点。孝直镇总人口2.2万户6.2万人,201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363户721人,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通过走访调查,目前仍有部分农村群众处于贫困边缘,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可能会因灾、因病、因学等造成一时的困难,成为潜在的贫困人口。三是长效服务成为后扶贫时代亟需破解的难题。在孝直,随着N+积分制扶贫的不断推进实施,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等靠要思想基本消除,贫困群众精神状况和思想境界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可行力不足的现状,目前还无法得到彻底改变,一方面是随着全社会进入老龄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足逐渐退落下来。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存在很多“空壳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部分群体可行力不足的现象日益凸显。特别是一些失能群众,遇到困难连拨打电话求助的能力都没有。需求侧是贫困群众无时无刻需要的各类服务,供给侧是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提供的各类帮扶。如何在供需两侧,搭建一个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这是后扶贫时代亟需破解的难题。
二、搭建新平台,贫困群众有了三全服务
着眼于破解难题,孝直镇创新举措、搭建平台,建立全省首个智慧扶贫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时、全科、全优“三全”服务。“一站式”脱贫攻坚服务中心、“一单式”“N+”积分服务体系、“一键式”智慧扶贫服务平台,该镇建立了“三位一体”长效扶贫机制,实现即时需求、即时受理、即时帮扶、即时受益。
一是成立全省首个智慧服务中心。孝直镇在脱贫攻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了“N+1”智慧扶贫服务中心,开通“65597要我我就去”服务热线,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即时帮扶户、边缘群体等困难群众配备了“一键通”智能终端,实现服务困难群众24小时全天候。服务内容重点围绕产业指导、生活帮助、邻里互助、主动关怀、医疗服务等生产生活全要素,也可为困难群众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进行量身定制。同时,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及扶贫资源,贫困户通过“一键通”享受全科目全方位全时通服务。二是开通智慧扶贫直通车。智慧扶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服务为本,强化网络建设,打通服务末梢,充分借助镇脱贫攻坚宣讲团、村扶贫理事会、扶贫专岗互助组、党员先锋队等,缩短服务半径,优化帮扶服务圈。“65597”热线中心建立各类贫困群众需求,即时接单、即时分单、即时督办、列入全考制度。配备了2名高素质人员充实到“65597”热线中心,开通了热线服务“直通车”。工作人员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加强现场调度,哪里有需求,直通服务第一时间奔赴到哪里,实现了即时帮扶、即时受益。三是实现平台信息智慧共享。智慧扶贫通过扶贫大数据,进一步构建系统云平台,让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实行“零存整取”,既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又能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既能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固提升,又能及时对边缘群体开展预警、决策和分析研判,真正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监控、精准评估、精准指挥、精准脱贫。
三、务求新实效,扶贫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孝直镇探索实施“N+1”智慧扶贫平台以来,有效破解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后扶贫时代的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有效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转变。“65597”“一键式”智慧扶贫平台破解了贫困群众有困难找谁难、怎么找难等问题。运行半年以来,累计接到贫困群众求助的热线电话百余个,主要涉及政策咨询、生活需求、医疗保障、产业帮扶等方方面面,涉及平台职责范围内的立即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属于行业部门,比如卫生院、畜牧站,平台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平台根据情况,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即时帮扶户进行分类指导,特别对于鳏寡孤独老人、重度残疾人员,除接听电话诉求之外,还主动寻问他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掌握生活动态,把帮扶责任人“每月一入户”变为“一键知日常”。二是推动服务范围由“粗放”向“精准”转变。智慧扶贫平台的帮扶范围不局限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是扩大到全镇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通过线上数据对比、线下随时发现,对困难群众实行时时监测,做到动态管理。同时,压紧压实帮扶人员,特别是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的责任,推动实现对困难群众“教育、服务、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三是有效推动基层党组织由“治理”向“智慧”转变。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各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借助智慧平台,全面研判群体多样、需求多元等因素,开展量化积分,建立预警监督工作台账,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智慧扶贫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群众有求必应、有难必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更好的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孝直智慧。